【本周地产信息】
◎ 11月13日,本次土拍苏州国土资源局挂牌15宗地块,总出让面积510649.6㎡,最后8宗进入竞价程序。其余有6宗因只有一家房企报名而底价成交,苏地2013-G-89号地块因无人报名应价被政府收回。5宗有溢价率的地块中,最高溢价率145.16%。最终成交的14宗地块总面积500415.2㎡,总成交金额为47.68亿。此次土地出让以吴中区和相城区为主,姑苏区和高新区也有少量地块上市。
【点评】不同于以往的土拍,此次土拍的地块中竟没有一宗纯住宅地块,商服用地居多,商住混合用地也仅为5宗。
◎ 已经过去一半的11月,成交市场一直不温不火,新盘的集体蛰伏,更加导致未来走势不被看好。从开盘节奏来看,11月开发商推新速度大幅放缓。已过半旬的11月,连续三周开盘节奏分别是3盘、3盘、2盘,且无纯新盘助阵,由于多数楼盘定位较高端也导致销售速度偏慢,至今未带来突出的签约量。
◎ 今年前10月,中国十大标杆房企购置土地的金额达到2387亿元人民币,创下历史纪录,同比2012年前10月的865亿元,上涨幅度高达176%。从购地面积看,十大标杆房企在一线城市购入764万平米,同比增加146%;从标杆房企购入土地比例看,三四线城市比例首次低于20%,占比在2013年前10月仅为15%,同比下滑37%。
【点评】三四线城市楼市存泡沫破灭的风险,各大房企对一线城市的市场预期则较为乐观。
◎ 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》(以下简称《决定》)公布,《决定》提出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,加快资源税改革,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。
◎ 从李嘉诚撤资开始,到随后的王石、潘石屹出售旗下股份和项目,再到各地楼市投资客传出的集中抛售,以及10月份各种房地产相关数据的反转,直至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释放的增加土地供应信号,这一连串的事实片段放在一起,似乎不再是那个“狼来了”的故事。
【点评】目前,一线土地市场明显过热,各地地王频出,这给后市带来潜在风险。
◎ 早前国务院公布的《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》,明确提出开展“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”试点,即“以房养老”。据了解,这是10年前国务院领导人批示研究这项保险服务之后,第一次由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提出要求,由此再度成为舆论热议的焦点。
【点评】传统养老观念在市民心中根深蒂固,不少市民很难在心理上接受“以房养老”的新型养老趋势,均表示更愿意把财产留给子孙,而不愿意交给金融机构。
◎ 住建部住房保障司相关人士称,在目前条件下,经适房不可能取消,外界传言经适房取消系误解,而“经适房、公租房、廉租房并轨政策目前正在研究制定中,年底前,住建部会出台相关文件”。江苏省住建厅住房保障处负责人也明确称,暂不会考虑取消经适房。
【点评】各地有不同的做法,不少地方正在“转型”。如苏州正在逐步改变保障方式,经适房将逐步停建,转向以廉租房和公租房为主。
◎ 房地产市场的“沪七条”实施不到一周效果已初显,尤其是二手房市场明显出现“分化”现象:以上海购房者为主的中心城区区域和楼盘受影响较小,而外省市购房者占相当比例的外围区域则受影响较大。这种“分化”实际上受“沪七条”中“二套房首付比例由60%提高到70%”和“外省市户籍购房缴纳税收或社保满1年调整到满2年”这两条直接冲击而成。
◎ 急剧升温的“小产权房”话题引发业界广泛关注和讨论,也让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再次进入公众视野。据了解,在三中全会前,围绕小产权房很难有相关措施出台。
【点评】虽然小产权房问题不会在短时间内解决,但是三中全会很可能为这一“历史遗留问题”破题迎来契机。
◎ 在经过连续多月持续上行之后,房地产市场景气度回落态势明显。国家统计局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,1-10月,全国房地产投资、销售、施工面积、购地面积等指标增速均出现回落,国房景气指数连续3个月回落。
【点评】随着年末传统淡季到来,房地产相关经济活动均出现降温,加上热点城市高企的房价已对成交发生抑制作用,降温状态可能延续至今年末。同时,由于房地产市场下一步调控方向尚不明朗,市场出现一定程度的观望情绪。